7 月 22 日,中山市实验小学的跳绳赛场上,17 岁的郑海松以一套行云流水的 “后空翻接花式连跳” 动作点燃全场。当裁判宣布他以 85.641 分的绝对优势卫冕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男子个人花样跳绳冠军时,现场掌声雷动 —— 这位从 6 岁开始与跳绳相伴的少年,用十年沉淀书写了属于自己的 “绳舞传奇”。
在中山市横栏镇华文学校的训练馆内,郑海松的跳绳破空声已回荡了十余年。小学一年级时,他抱着 “玩一玩” 的心态拿起跳绳,却在老师指导下开启了日复一日的严苛训练。五六年级时,他已能熟练完成跳绳 6 级、7 级的高难度动作,基本功之扎实让教练惊叹。升入初中后,他的天赋彻底爆发:2021 年全国学生运动会上,他与搭档摘得混合车轮跳冠军,并斩获个人花样亚军;2022 年省运会,他又以双金成绩崭露头角。
此次省中运会,郑海松将其视为 “高三前的终极之战”。赛前 10 多天,他每天泡在训练馆近 7 小时,反复打磨 “侧空翻接交叉绳”“双摇编花” 等标志性动作。高强度的 “魔鬼集训” 让他的手腕磨出老茧,但也让他在决赛中展现出无可挑剔的稳定性 —— 整套动作完成度高达 98%,难度系数远超对手。
“我的竞争力在难度。” 郑海松赛后直言。在男子个人花样决赛中,他创造性地将体操中的 “托马斯全旋” 与跳绳结合,完成了全国中学生赛事中首次出现的 “空翻三周接绳舞” 动作。这套动作不仅要求身体在空中保持平衡,还需精准控制跳绳节奏,稍有失误便会前功尽弃。
评委组在点评中提到:“郑海松的动作编排兼具艺术性与技术性,既有力量感十足的爆发式跳跃,又有细腻的绳花变化,堪称‘力与美的完美融合’。” 最终,他的得分比第二名高出近 10 分,实现了该项目的 “断层式夺冠”。
作为烟洲中学高二学生,郑海松的日常被训练与学业填满。每天清晨 6 点,他便开始体能训练;下午放学后,又一头扎进训练馆直至晚修。为了兼顾学习,他在训练间隙见缝插针地背诵课文,周末则闭关刷题查漏补缺。“跳绳教会我时间管理的智慧。” 他笑称,“当你在赛场上需要瞬间决策时,平日积累的专注力就派上了用场。”
这种坚持也得到了校方支持。烟洲中学专门为他制定 “弹性课表”,允许他在大赛前调整学习节奏。校长表示:“郑海松的经历证明,体育精神与学术追求并不矛盾,反而能相互促进。”
本次省中运会,郑海松不仅在个人项目上摘金,还与搭档张静怡以 39.77 分蝉联混合两人车轮跳冠军。这对合作多年的 “黄金组合”,在赛场上展现出惊人的默契 —— 两人的跳绳轨迹如影随形,高难度的 “双人交互绳托举” 动作让观众惊呼 “仿佛在看一场杂技表演”。
谈及搭档,张静怡说:“我们每周至少合练 10 小时,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呼吸都要同步。” 而郑海松则认为,团队赛教会他 “责任与信任”:“当你知道有人与你并肩作战时,再大的压力也能化为动力。”
即将升入高三的郑海松,正面临人生重要抉择。尽管已有高校抛出橄榄枝,但他仍希望先完成学业:“高考是另一场‘比赛’,我想给自己一个全力以赴的机会。” 不过,他并未打算放弃跳绳 —— 未来,他计划以体育特长生身份报考师范类院校,将跳绳运动推广到更多偏远地区。
正如他在抖音视频中写下的感悟:“每一次腾空,都是对地心引力的挑战;每一次坚持,都是对自我极限的突破。” 这位中山少年用一根小小的跳绳,跳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爱游戏app网页版入口最新版轨迹,也为体教融合写下了生动注脚。
这场在 “家门口” 举办的省中运会,不仅见证了郑海松的荣耀时刻,更让人们看到中山体教融合的丰硕成果。从苏炳添到郑海松,这座 “运动之城” 的冠军基因正以新的方式传承,激励着更多少年在赛场上追逐梦想,绽放光芒。